巧克力不該扮演雨林殺手

根據英國媒體衛報報導,西非雨林的快速消失是巧克力產業所需的可可樹導致,以世界前三大可可豆生產國來說,第一二名是西非的迦納、象牙海岸,這兩國可可豆產量佔全球總量48%,舉象牙海岸來說,在1950年該國雨林面積佔全國面積25%,如今該國森林已砍伐剩不到4%,雨林的消失加快土壤沙漠化與降雨量短少,以國際可可組織(ICCO)統計,迦納在2022年可可豆產量較前一年減少26%,整個西非產區共22萬噸供應短缺,該地可可農平均收益約佔整個巧克力產業的6%,很多可可農終其一生都未嚐過巧克力的甜蜜滋味,為了生存越窮越種,越種越窮,最後人與環境俱毀。身在亞洲的第三大生產國印尼也不惶多讓,謹在2012年到2015年因大量種植可可樹與製作巧克力所需之油棕樹(棕梠油),讓印尼的森林以平均十分鐘消失一座標準足球場的速度,造成紅毛猩猩棲地消失,在適合種植可可的南北緯20度線內,巧克力對環境而言成為一顆有著美麗糖衣的毒藥。

那麽我們可以如何有意識的消費呢,首先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些永續指標名詞如下,

開始嘍!來一起畫重點:

1.淨零排放:是指將排放的溫室氣體減至極低水平,並透過植樹造林、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使其與吸收的溫室氣體量達成平衡(排放量等於吸收量),以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。

2.碳權:是指對於一定量的碳排放的權限,可以用來控制和交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。持有碳權的單位可以用它來達成減排目標,或者出售給其他需要的單位,以實現碳排放的彈性管理和減少(如:A公司今年需要排放的碳量超過權限,可向尚有碳排額度的B公司購買)。

3.碳匯:是指能夠吸收和儲存大量碳的地區或生態系統,像是森林、沼澤、海洋和土地等。這些地區的植物和土壤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,並將其轉化為植物組織和有機物,同時在土壤中儲存碳,這些過程被稱為碳固定。保護和增強碳匯的作用對於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重要,因為它們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,從而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。因此,森林保護、沼澤恢復、海洋保育和土地永續使用等措施都是保護碳匯的重要手段。

4.種碳:是指通過植物的生長過程,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吸收並轉化為有機碳,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的過程。這是一種重要的碳循環過程,也是贏得碳權的好方法。

5.循環經濟:是一種經濟模式,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負擔,並促進資源的循環再用。這種模式將資源、產品和材料視為一個循環系統,例如:農場收集和處理動物糞便,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,再用於灌溉和土壤改良,從而實現有機資源的再利用。

最後來個結論,巧克力是世界上碳足跡最長的食物之一,僅次於牛肉,原因是種植可可樹的國家並非巧克力主要生產國,由可可豆(西非)運輸到歐美巧克力工廠,再販售到全世界,真是能跑。政策與世界趨勢從減碳到現在凈零,凈零才有負碳產業, 以世界三大飲料經濟作物,茶葉、 咖啡、可可,有可能在未來成為重要的農業碳權認定項目,友善種植、循環利用、智農科技都將被認定為負碳,我們可可莊園也希望藉由第三方單位協助計算出屏東可可的碳足跡,比對進口可可豆碳足跡,提供給關心此議題的消費者,有意識的購買巧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