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克力由液體到固體的漫長之路

你知道嗎?在可可長達3000年的發展中,一開始巧克力是被當作飲品使用,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西元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,埃爾南多.科爾特斯抵達中美,在阿茲特克族(古墨西哥),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,當地人用一種植物的種子當作飲料,並且還拿來作為交易的貨幣(100顆可可豆可交換一名奴隸),經過探訪後發現,阿茲特克貴族喜好將可可豆烘乾後搗碎伴隨著紅椒、香莢蘭、野生峰蜜、乾辣椒等,一起加水混合飲用,在喝之前還需用兩個深口杯,利用高低差,來回在杯中沖擊產生泡沫狀,因為性甘味苦,富含可可鹼跟微量咖啡因對體力恢復很有幫助,又被稱為苦水,由於可可豆來源稀少珍貴,又受到王室喜愛,人類最早喝的可可飲品又稱眾神的飲料、液體黃金,在某些生產可可豆的地方,被當作稅金繳納,與黃金、鑽石當作通行的硬貨幣。

那麽可可豆可以換到什麽東西呢?以下附上【可可豆交易表】顯示在14~16世紀活躍於阿茲特克帝國時期(Aztecs Empire) 的中部(Mesoamerica)地區,可可豆被廣範地當作貨幣使用與等值交換的物品,來看看可以用幾顆可可豆換得什麼:

小隻兔子(30顆可可豆)

火雞蛋(3)

公火雞(300)

母火雞(100)

騾子(50)

用玉米殼包好的魚(3)

蛋(3)

鮮採的酪梨(3)

完熟的酪梨(1)

南瓜(4)

大蕃茄(1)

20顆小蕃茄(1)

5條瘦長的綠辣椒(1)

1大片松樹樹皮(5)

買春(10)

奴隸(100)

阿茲特克小孩(600)

布織斗蓬(100)

大件的綿質披風(300)

獨木舟(300)

100張紙(300)

黃金唇塞(7,500) (阿茲特克人的唇塞穿過下唇下方打的洞,呈現黃金圓盤狀的飾物。)

…………等(資料來源:委內瑞拉東北方小小島國格瑞那達的巧克力博物館)

隨著可可豆在中美洲的流行,科爾特斯將可可豆的飲用方式帶回歐洲西班牙皇室。

自科爾特斯將阿茲特克式巧克力飲引入全歐後,數百年來還是維持跪地方式手工研磨,加入各式香料飲用。巧克力由液體到固體一直要到18世紀工業革命後,蒸氣機帶動各式大小可可豆研磨設備的開發,使巧克力大量生產成為可能,及近巧克力製程最關鍵發明人是荷蘭人梵豪登(Coeraad. Johannes Van. Houten )在1825年發明水壓機,成功將大比例的可可脂壓搾出來,這個技術讓巧克力開始產生黑巧克力與白巧克力的區別,除了應用更多元化外,也讓巧克力經由可可脂的再製變得更加滑順,間接推動固態巧克力的發展,梵豪登同時也將小蘇打粉加入巧克力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,於是1828年第一罐巧克力粉問世,人類進入即溶巧克力的時代,巧克力相關產品也以更經濟更多元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。